凌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辽宁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散记,皮影 [复制链接]

1#
刘云涛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23.html

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也是一片自然资源富集与人文内涵深厚的热土。莽山野水不仅滋养了辽宁人健壮的体魄,也磨砺了辽宁人坚韧豁达的文化品格,辽宁文化除具有关东文化的一些普遍特征之外,其构形与内质还浸润了辽宁区域自然生态与社会历史环境的精神气韵,别具“这一方水土”的独特风格。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辽宁各族民众创造了异彩纷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年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在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的4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辽宁省已有67个项目入选,辽宁省*府先后分5批公布了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省14个市评选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全省各县级评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呈几何倍数录册在案,可谓内容丰富、门类齐全。

仅国家级和省级名录,属于传统口头文学类的有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灯谜等;属于传统美术类的有剪纸、雕刻、刺绣、泥塑、面塑等;属于传统音乐类的有民歌、民间器乐、说唱音乐、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宗教音乐等;属于传统舞蹈类的有高跷秧歌、地秧歌、农乐舞、龙舞、狮舞、地会、太平鼓等;属于传统戏剧类的有京剧、评剧、皮影戏、亚巴西、木偶戏、曲艺、评书、大鼓、相声、东北二人转、少数民族说唱艺术等;属于传统技艺类的有传统酿造技艺、传统饮食技艺、风筝、制笔、制蜡技艺、建筑彩绘、书画装裱修复、石砚雕刻技艺等;还有传统杂技、传统医药……年8月,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级),此中囊括我国14个省市27个剪纸类名录项目,包括辽宁省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庄河剪纸、岫岩剪纸、新宾满族剪纸、建平满族剪纸等5个项目。

辽宁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8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9名。而众多传统技艺及古朴的民风民俗,更是难以计数。辽宁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名录:民间文学类的谭振山民间故事、古渔雁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辽宁满族民间故事、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等;传统音乐类的辽宁鼓乐、千山寺庙音乐、建平十王会、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岫岩满族民间歌曲、长海号子、丹东单鼓等;传统舞蹈类的抚顺地秧歌、本溪县太平秧歌、海城高跷秧歌、辽西高跷秧歌、本溪朝鲜族农乐舞、铁岭朝鲜族面具舞、金州龙舞、辽西太平鼓等;传统戏剧类的凌源皮影戏、复州皮影戏、盖州皮影戏、锦州皮影戏、黑山皮影戏、辽西木偶戏、海城喇叭戏、沈阳评剧(韩、花、筱)奉天落子等;曲艺类的沈阳东北大鼓、鞍山评书、本溪评书、营口评书、黑山二人转、铁岭二人转、蒙古族乌力格尔等;传统美术类的医巫阊山满族剪纸、庄河剪纸、岫岩剪纸、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抚顺煤精雕、本溪桥头石雕(辽砚)松花砚、满族煤精刺绣等。

以上述为代表的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民间、活态传承、生生不息、闻名遐迩,以不同方式展现了辽宁区域的历史、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脉络以及厚重的人文积淀。辽西皮影戏在当地又叫经卷戏,是明清时期由河北乐亭一带沿辽西走廊传入的,此后便在这片沃土上生根成长起来。它的唱腔源于冀东滦州影调,掐嗓唱法十分独特,广泛吸收了十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中的精华,并融进了辽西方言,自成一派,优美动听,高亢嘹亮,亲切自然,“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在传统社会里,辽西皮影主要为民间宗教祭把活动中娱神之用,如村民请愿、还愿、雨等。

渐至后来,辽西皮影戏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辽西农家遇有娶亲、盖房、祝寿、升学等大事,都习惯请一个皮影班棒场助兴。皮影艺人在当地被称为影匠,一个皮影剧团叫作一个箱,拥有皮影的人叫箱东,也叫箱主。辽西皮影戏的表演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平时种地、放羊,操持农活,赶到正月里或衣闲时,就走村串户表演皮影辽西皮影戏以优美的雕刻造型与动听的地方唱腔相结合,用当地乡土语言道白,戏中有画,画中有戏,独具特色,深受当地民众欢迎。而用驴皮、羊皮镂空的皮影造型夸张,线条细腻,更是辽西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辽西高跷秧歌历史悠久,清中期即盛行于辽西大地,已有多年的历史,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辽西高跷秧歌的跷高都在1米以上,特殊角色的跷高更不受限制,踩这种跷的人需要坐在房檐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扭大舞的基本动律。

也因为跷高,西高跷秧歌形成了美、浪、俏、、逗等形态,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表演技巧分为搭肩、推磨、过网、打对、燕子翻身等高难度动作,无论上装还是下装,以及孙悟空、猪八戒、唐僧、青蛇、白蛇、许仙、傻柱子、小老妈等戏曲人物,都要求角色形神兼备。扭起来夸张浪漫,大扇大舞,又浪又喂,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充分展现了辽西人的豪迈性格。

辽西秧歌的唱词曲调,既有陕西秦腔的粗犷细腻,又有河北梆子的高亢激越,既具评剧表现的明白如诉,又兼有东北二人转的幽默诙谐,可谓融合了东西唱腔的神韵,汲取了南北曲艺的精华。辽西高跷秧歌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辽西民间有农历正月十五“跑*河”之俗,当地俗称“转九曲”。这一习俗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时期,距今已有余年历史。以辽西建平县朱碌科*河阵为例,每逢正月十五,按当地“跑*河”风俗的布阵规矩,当地民众都要在镇农贸市场前的广场上搭建16个“*河阵”,每隔一段距离埋设一根竹竿,竹竿间再用玉米秸秆组成栅栏,下部用两根交叉的竹竿相连,形成跑道隔墙。凌源人将鼓乐称作“珠珠钗”,“珠珠钗包括铙、鼓、锣、镲,交会在一起打击演奏。

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际,耍灯会的乡间民众都是先拉出一支队伍,敲着十番挎鼓,在灯会前领衔开道,接下来是秧歌队伍,“珠珠钗”都是在后面压阵收场,挎鼓与“珠珠钗”首尾呼应,气氛高昂,热闹非凡。一支鼓乐队若在村路上与另一伙耍灯会的队伍相遇,两班人马就会较起劲儿来,各自使出浑身的解数比技能,比声势。独特的、丰富多彩的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依附于辽西节庆年俗,这些富有质感与温度的区域传统文化滋润了一代又一代辽西各族儿女,辽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此成为区域文化的支撑血脉与发展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