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合承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人民网 [复制链接]

1#
中科爱心救助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213655.html

走进西岔沟村,就像翻开了一部满族文化丛书。

索伦杆高高竖起,图腾柱挺立路旁,手绘点缀围墙,彩旗迎风猎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化皮溜子镇西岔沟村,满族人口占80%,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其实,西岔沟村并非一直都是这么美。曾经房屋老旧,一片脏乱。年起,在承德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单位帮扶下,村里开始组织村民清理垃圾、拆除烂墙、改造民宅、修建亭廊,才有了如今的满韵旗风。

承德市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区,有3个自治县和3个民族县、26个民族乡、个民族村。承德市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6.39%。

如今,秉持“和合承德”的时代精神,承德努力构建各民族相互尊重、团结融合、和睦共处的精神家园。各民族推动这座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民族积淀的城市更加繁荣发展。

留住了儿时记忆

外地人喊他“收旧货的”,县城的人称呼他“馆长”,村民叫他“书记”。

他叫刘良,是宽城满族自治县大石柱子乡大闫杖子村*支部书记。黑皮肤、宽脸庞,话不多、爱笑,59岁的刘良是典型的村里人形象。但他的爱好就不那么典型了——收集老物件,而且一干就是20年。

“我就是想留住小时候的记忆。”刘良是满族人,他向记者说,很多具有满族特色的物件正在消失,把他们收集起来,对传承满族文化很有意义。

老物件散落在各地,刘良不仅跑遍了承德市,还经常去周边的河北省秦皇岛市、辽宁省凌源市等地“淘宝”。刘良自称是“收旧货的”,见到老宅子就上前敲门。

年,在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刘良敲开了一处老宅的门。

“收旧货的。有东西卖吗?”

“进来瞧瞧吧。”开门的是一位老人。

几句寒暄,刘良得知,老人也姓刘,已经岁了。“应该有不少宝贝。”刘良想。果不其然,屋里的一块年画刻板引起刘良的注意。

“这刻板是用来做灶爷灶奶年画的吧?这个少见,我就要它了!”刘良脱口而出。老人却摆摆手,“这个不卖。”原来,这是老人的爷爷留下的,老人舍不得卖。

刘良怅然离开,但不甘心。之后,他又登门3次,软磨硬泡,仍以失败告终。

刘良又打听到,刘姓老爷子的亲家在大石柱子乡,于是,他赶紧找到这位亲家。在亲家的劝说下,老人终于以元的价格,将刻板卖给了刘良。

刘良向记者展示了这个刻板,然后开始介绍刻板的工艺。那股兴奋劲儿,像是刚刚得到这件宝贝一样。

就这样,跋山涉水、走街串巷,刘良收集到了上千件物品。起初,他将这些老物件放在村部的两间空屋子里。后来,慕名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保留和传承满族文化,刘良多方筹措资金,在大闫杖子村建起了一座满族农耕文化博物馆。老物件进馆展出后,刘良的名气更大了,来的人更多了。

可是,大闫杖子村离县城将近80公里,而且群山环抱,出入很不方便。博物馆要不要搬出去?搬去哪儿呢?

正当刘良琢磨的时候,县领导来牵线了。原来,县城也有一位满族老物件爱好者。她叫张雅丽,满族人,是承德宝琢酿酒有限公司总经理。

初次见面,两人相谈甚欢,合作方案很快敲定。张雅丽出地方,将城郊酒厂的几间屋子腾出来做博物馆,并负责日常运维。刘良则把收集的老物件搬来,担任馆长,并继续到各地“寻宝”。之前,刘良买老物件花了几十万元,钱都是借来的。现在,有了张雅丽的资助,刘良没了后顾之忧。

年7月,宽城满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开馆。博物馆收集整理了以满族文化为代表的生活用品、文献典籍等物件多件。刘良说,新的博物馆更宽敞,交通也方便,观众多的时候,一天就有五六百人。

其实,博物馆里的不少老物件,刘良和张雅丽也辨认不出是什么。“有老人来参观,他们一眼就能认出来,我们会马上记下来,之后再去考证。”张雅丽说,很多老物件虽然没有太大经济价值,但承载了满族人的记忆,是无价之宝。

刘良带着记者参观了博物馆,最后驻足在一个满族花轿前。这个花轿有一个缺憾,少了轿子顶上的龙头。抬轿子的人有个规矩,人在,龙头不卖。“最近听说老人去世了,我准备把龙头买回来,要不然可能就散失了。”刘良说。

传承文化能致富

在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张桂贞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传奇人物。她右臂伤残,却是民间工艺美术家。她是汉族人,却传承了满族的铁编技艺,再把技艺传授给不少满族村民,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9月初,记者来到张桂贞家,只见大门口的牌匾上写着“丰宁满族自治县选将营乡二道营村非遗就业扶贫工坊”。走进屋子,几位大婶儿在扎骨架、糊彩绸,张桂贞则在一旁指导。她们正在做满族宫灯。

丰宁满族铁编技艺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将绘画、剪纸、编织、刺缝等艺术元素融入其中。张桂贞是铁编技艺传承人。

“你是汉族人,为什么选择传承满族技艺?”记者问。这也是不少人见到张桂贞后会问的问题。

张桂贞说,这要从爷爷那一代说起。她的爷爷是生意人,走南闯北,学会了不少手艺,包括满族铁编技艺。张桂贞的父亲是木匠,手也很巧,传承了这项技艺。张桂贞同样心灵手巧。小时候,她观察过父亲做灯笼,几次下来,就学会了。

年,张桂贞做起了满族铁编技艺宫灯。“那时候巴掌大的灯笼我一天能做十几个,一个卖3块钱,扣去成本,能挣两块多。”张桂贞说。乡亲们看到她扎灯笼挣钱了,都跑来学。这其中,就有张桂贞的四嫂赖树枝。

赖树枝是满族人,2年之前,在村里种地,一年收入只有几百块钱。现在,赖树枝白天在商店卖东西,晚上做灯笼。“一个灯笼批发价30块钱,她一晚上起码做3个。”张桂贞说。

张桂贞没有算过总共教了多少人,但一年几百人是有的,有满族人,也有汉族人。

张桂贞的人生真正发生转变,是从“非遗”二字走进她的生活开始的。

年,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的工作人员找到张桂贞,说要帮她录视频,申报“非遗”。录视频的人一进村,就被乡亲们围住了。

“录片干啥用呢?”

“这是给我录‘非遗’呢。‘非遗’就是老辈传下来的手艺,录这是为了宣传咱们的传统文化。”张桂贞现学现卖,其实她之前也不知道什么是“非遗”。

如今,丰宁满族铁编技艺已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在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的支持下,张桂贞的“非遗”就业扶贫工坊成立了,很快,周边四五个村的近百人加入了工坊。

张桂贞今年55岁,年轻的时候,她连县城都没去过几趟。如今,她天南海北到处飞。哪里举办“非遗”博览会,县里就安排张桂贞参加,以扩大铁编技艺的影响力。

在成都的一场博览会上,张桂贞的任务只是表演铁编技艺。没想到,不少观众在现场等着她编,编完后立马买走。“带的铁丝都不够用了。”说完,张桂贞笑了起来。

在秦皇岛市的一场博览会上,张桂贞获得了另一份惊喜——收了一个研究生徒弟。“她是河北大学的研究生,看了我的表演后,很喜欢,跟我说一定要学。”张桂贞说。这个徒弟在现场学了半天,然后加了张桂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