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凌源高跷,扭出了浓浓的年味昆仑山Y东北 [复制链接]

1#

凌源高跷,扭出了浓浓的年味

马上就要过年了,又想起了从小陪着我的凌源高跷秧歌。凌源高跷历史很悠久了,查阅县志,凌源高跷秧歌是辽南高跷秧歌的一个分支,形式在清代就已出现,有多年的历史,现在凌源高跷为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凌源高跷秧歌舞蹈与南派二人转很有渊源,唱腔与二人转的喇叭腔子及其相似,舞蹈形式丰富,舞姿优美,造型生动,也与南靠浪的南派二人转与很多相似之处,表演既古朴淳厚、活泼浪漫,又炽烈火爆、舒展豪放,充满浓郁的辽西乡土气息。唱腔内容多以爱情、劳动、生活、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大家熟悉的《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二人转唱段都会出现在凌源秧歌中,强烈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贬恶扬善的思想感情。

凌源高跷秧歌表演人员(当地称为角(jiao一声)上的)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加上会首(领队,当家人)、旗手、鼓乐队等(统称为角下的)、打啰,有的可达近百人,一台秧歌就是一个大团队,特别大气。

人物扮相和服饰也非常讲究,一般包括正公子、丑公子、包头、渔翁(老生),此外还有扮成戏曲中人物的(当地叫戏出子),一般都喜欢扮成西游记的师徒,白蛇传中青白蛇和许仙等,都是大家熟悉的角色,所着服装和古装戏剧服装基本一致。

凌源高跷秧歌表演凌源高跷秧歌多为打场表演。表演技巧讲究扔、跨、蹲、别、拧五字硬功,如丑公子的角色,对踩腿子的功夫要求就比较高,需要表演鹞子翻身、落地叉、铡草节、就地十八滚等高难动作,步法灵活,动作无拘。特别是在哑剧节目中表演的扑蝴蝶、顶灯、开茶馆“耍狮子”等绝活,颇具古代百戏杂耍的遗风,不过现在年轻人不会这些了,这次秧歌表演没有看到这些,颇感遗憾。

每台秧歌都有一或二个耍公子,扭的时候领着大家挂斗,还要用场次给大家拜年,表演结束要用唱词道谢。一般的都是现场编词,要求有很高的见景应变能力。

看看乐队,这里面最要技术的就是两位吹喇叭的,秧歌扭得欢不欢,全靠两位喇叭匠。

虽然现在娱乐形式多了,但是看秧歌的观众还是很多。

最高兴的就是儿童,看着秧歌,一般都会吃着零食,一般都会拿着一个棉花糖,或者一串糖葫芦,边看秧歌边吃。看着孩子吃,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不记得当时追着秧歌队是为了看秧歌还是吃东西了。

到哪家打场表演,主人都会热情招待,除了人民币,还要端出茶水、水果和糖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