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5日下午,位于湖南韶山韶山冲的一所学校,孩子正在认认真真地读书,这其中有两个小孩的读书声尤其大,他们一个是少先队大队长蒋含宇,一个是大队少先队委员彭淑清。
这天,学校的老师特地把他们两个人叫了过来,交代了个任务给他们,老师对他们说:
“明天会有一位重要的首长来我们韶山学校,学校安排你们两位代表学校的少年儿童向首长献花。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那你们可一定要完成好啊!”
那时,他们也不知道是哪位首长,只是作为韶山冲土生土长的孩子,没有人不知道这里是伟大的毛泽东同志出生的地方。
所以尽管老师没有说,这两个小孩依旧跑回去对他们的父母说:“明天我要见到毛主席啦!”
他们没有猜错,还真是毛主席。
6月26日,毛泽东同志来到了他阔别已久的家乡,距离他上一次回来已经过去32年了。
故乡的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变化,他曾经住的房屋也被当地*府好好地保护起来了,只是上一次在这的时候妻子杨开慧还陪伴在侧,可爱的儿子毛岸英正在带着弟弟在院子外面玩耍,毛泽覃、毛泽民、毛泽建也在顺利的成长。
32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陪伴在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离毛主席而去了,只剩下了他对着这间老房子叹息,陪同的人员看着毛主席越来越伤感,很是不忍,于是他们提议让毛主席去看看当地的学校,希望那里的小孩可以使毛主席的心情好起来。
毛主席答应了,他和陪同的官员一同前往当地的学校。
“毛主席要来了。”陪同毛主席的相关人员提前告诉这所学校的校长。
校长很激动,他把蒋含宇和彭淑清叫了过来,把昨天老师叮嘱他们的话又说了一遍,两个小孩一听还真是毛主席都高兴坏了,他们都对校长表示一定完成学校交待的任务。
在走前,校长叫住了蒋含宇对他说:“等会儿毛主席来了,你帮毛主席系红领巾。”
蒋含宇听到后给了校长一个大大地微笑,可以帮毛主席系红领巾,那是多么大的荣誉啊,蒋含宇把自己的红领巾解了下来,摸了又摸,生怕弄脏了。
在交代完这些后,校长把所有的学生都聚集到了一起,学生们排成两排,校长带着蒋含宇和彭淑清站在中间,彭淑清的手里捧着一束花,是待会献给毛主席的。
大家都在等待着这位新中国传奇的开国领袖的到来,过了一会,蒋含宇和彭淑清看到一队人走了过来,他们走得很自信,尤其是中间那位,一边走路一边和身旁的同志们谈笑风生,两个孩子一下子就认出了那是毛主席,和相片长得一模一样,只是真人比相片更加亲切。
校长带着蒋含宇和彭淑清迎了出去,彭淑清把花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笑着把花接了下来,摸了摸小彭淑清的头。然后同学们一起山呼“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听到后对同学们和蔼地说:“不要喊我万岁,要喊就喊中国共产*万岁,人民万岁。”同学们这才改过来。
随后毛主席边走边问校长:“是吃粉笔灰的吧。”
校长回答:“是啊,我是这所学校校长。”
毛主席告诉他:“我也吃过粉笔灰,我也当过校长。”
说着说着校长突然拿出一张纸,然后示意同学们安静,这一下把毛主席搞得有点迷惑,他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校长告诉毛主席为了表示欢迎,他要向毛主席致欢迎辞。
毛主席摆摆手讲道:“莫搞这些空头路咯,你的任务是教好这些细伢子。这些细伢子是我们新中国的未来呀。我们这代人哪,年纪大了,迟早要见马克思的,你要教育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随后,老师让蒋含宇去给毛主席戴红领巾,蒋含宇走到毛主席身边,很有礼貌地说道:“毛主席好,这条红领巾送给您。”
毛主席看着蒋含宇笑着回答道:“好啊,但是我要考考你,为什么我们要戴红领巾呀?”
蒋含宇大声地回答:“因为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戴上它就意味着我们要做共产事业的接班人。”
毛主席满意地笑道:“好,但是送人的东西可不能要回哟。你不后悔吧。”
蒋含宇回答:“不后悔,只是早知道我就在这条红领巾上写上我的名字好让毛主席记住我。”
毛主席又问道:“那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蒋含宇。”蒋含宇大声地回答。
毛主席摸了摸小蒋含宇的头说:“好,以后别人问起我,我就说这条红领巾是我韶山的小老乡蒋含宇送给我的。”
听完毛主席的话后,蒋含宇害羞地低下了头。随后毛主席低着头让蒋含宇帮他系了上去,系完毛主席开心地对大家说:“你们看,我又年轻了吧,又成了少先队员吧。”
大家都被毛主席逗笑了,临走毛主席又把大家聚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照了张相片,彭淑清和蒋含宇分别在毛主席的一左一右,这张照片不仅仅是他们和毛主席的美好回忆,后来也成为了他们两个相约白头的一个见证。
这次和毛主席的见面也让彭淑清和蒋含宇铭记终身,特别是毛主席临走时对孩子们好好学习的嘱托让他们印象深刻,于是他们决定继续跟随毛主席,既然毛主席在北京,他们就干脆立誓非北京的学校不考。
在那个年代其实考大学非常困难,正经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而想考到北京的难度几乎可以和古代的中举人相提并论了。蒋含宇和彭淑清也知道有困难,但是毛主席的鼓励让他们坚持了下来,他们都对对方说:“我们要努力,不要让毛主席他老人家失望才行。”
而这对照片中依偎在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也做到了。
年,蒋含宇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治系;彭淑清考进了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就这样他们的另一段生活就此在北京开启。
60年代的大学和如今的大学不大一样,那个年代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所以读初中和高中的学杂费都需要自己支付,但是考上大学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几乎所有的学习费用学校都会帮你搞定,甚至还有一些学校会每个月发20元的补贴呢。
所以当蒋含宇和彭淑清得知自己考上大学后,两个人都十分激动。随后蒋含宇不好意思地和彭淑清说:“即使考上了大学,咱们可还得继续联系啊。”
彭淑清答应了他,并相约一起坐火车去北京,一起去天安门看毛主席。
开学那天,两个人一起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心心念念的大学生活总算要开始了,在火车上,彭淑清看着蒋含宇的行李问他都带了什么,蒋含宇告诉她带了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个,他拿出一个饭碗,大的几乎可以当洗脸盆了。
这也把彭淑清吓了一跳,蒋含宇对彭淑清说,他听说学校管饭,一定每天吃得饱饱的,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学习,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做贡献。
彭淑清则带的东西很少,里面有一张当年的人民日报,报纸上记载着当年毛主席回韶山的情景,报纸中间印着毛主席在韶山的照片,是当年毛主席和孩子们的合照。在合照当中就是毛主席以及彭淑清和蒋含宇。
这张人民日报同样在蒋含宇的行李里面也有一份,那是他们对毛主席的美好回忆,也是他们两个对各自的美好回忆,此刻的他们虽然还没有表露心意,但其实缘分早就把他们凑一块了。
火车到站了,他们终于来到了他们最渴望的北京,这里有紫禁城,有颐和园,还有许多的青年才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毛主席。
开学那天,蒋含宇帮彭淑清安顿好了以后,他才回到自己的学校。很快,他们就适应了大学新奇的生活,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是毛主席那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不能忘记,他们暗自较劲都要在学习方面和对方竞争一下。
这也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交流,他们在假期的时候会一起去看看书,一起去一些景点游玩,一起去吃个饭。
在频繁地交流下,两个人不仅没有因为大学的不同而疏远,反而更加亲近了。终于有一天蒋含宇向彭淑清询问是否愿意将彼此革命的友谊升华一下,这也把他们两个人之间的那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年,他们正式地在一起了。
在一起后,两个人对学习依旧没有放松,他们都以十分出色的成绩从各自的学校毕业了。
毕业后,他们都被分配到了辽宁,蒋含宇先在凌源县农村劳动锻炼了一段时间,随后被调往县教育局任干事;彭淑清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成了一名石油战线的科技新兵。
尽管两个人都在辽宁,但却相隔多公里,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离彼此这么遥远,除了路途遥远,参加工作后也不像大学有较多的假期,因此两个人从参加工作到结婚这两年多的时间只见了3面。
正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总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感情越好便越是痛苦,于是两人决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年,两个人正式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70年代结婚有讲究,一般男方得有个三转一响才满足条件,即得有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这几项才可以抱得美人归。可蒋含宇和彭淑清结婚的时候别说这四样了,就连婚房还是蹭的一个探亲回去的战友的。
彭淑清一双新单鞋、蒋含宇一双新棉布鞋,外加一床新床单、一个新枕头,这就是他们新婚的全部家当。
所举行的仪式也很简单,大家凑在一起,领导主持,花生糖果一散两个人就送入了洞房。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婚礼,虽然简简单单却长长久久。蒋含宇没有我们意义上的车子和房子,也没有足够的彩礼给女方,甚至没有能力举办一个婚礼。他所做的仅仅是陪伴着彭淑清一起去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结婚以后没过多久,想着工作的彭淑清就回到了锦西,工作一段时间后她突然发现怀孕了,这让她又喜又忧,喜的是两个人终于有了爱情的结晶;忧的是生孩子的这段时间工作肯定要落下了,不能为国家做贡献了。
9月,本该是产假的彭淑清得知湖北荆门正在组建一个炼油厂,急需那方面的人才。得知后的她挺着个大肚子走到了报名点报名,大家都劝她不要去了,大着肚子不方便,并且蒋含宇的单位领导已经准备把她调过去了。
可彭淑清还是要去,她是毛主席的老乡,又答应过毛主席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蒋含宇那边并没有石油,她去了也没有用,只能吃国家的闲饭,在和蒋含宇商量以后,她收拾好行装出发了。
而荆门炼油厂的所在地是一个很艰苦的地方。
厂房是在一片荒野上建立起来的,这边不像锦西还有职工宿舍,就连道路都还没有开通,所走的路都十分颠簸;另外,这边人烟也不多,买个菜都得跑好几里地,住的都是那种上面是芦席下面是*土搭的房子。
就这样,在坐完月子后,彭淑清带着40天的儿子出发了,儿子是个早产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身体还比较虚弱,所幸挺了过来,这次没有丈夫的陪伴独自一个人前往湖北还是很让人担心的。
到了工地以后,艰难的工作环境并没有将她打倒,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和儿子还有母亲三人一起住在芦席棚里,有时候风太大了会把芦席刮跑,彭淑清就带着母亲一起把篷子修建好。
单位领导看着她一个女人又要带着孩子还要照顾老人实在是太辛苦了,就对她说:“厂*委研究过了,你丈夫不在身边,你一个人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孩子,还不如回湖南老家先休产假,工资给你照发。等孩子断奶了,你身体调养好了再回来上班。”
她向领导表示了感谢,然后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她不想辜负毛主席对她的期望,这是她的信仰,她要坚强的走下去。
年,不忍心看着妻子受苦的蒋含宇被调到了荆门,一见面这个在别人面前表现地无比坚强的女人立马扑到了他的怀里哭了起来,这一年过得实在太艰难了,这些苦楚她只能也只想向丈夫蒋含宇倾诉。
蒋含宇看着憔悴了不少的妻子,心疼地掉下了眼泪,随后对妻子说道:“我来了,一切都会好的。”
随着蒋含宇的到来,彭淑清的日子才好过一点,在荆门的这段时间非常苦,可两个人能在一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的心里有*和国家,还有毛主席的教诲。
他们总是国家需要他们到哪里,他们就到哪里。后来,九江那边要建一个油厂,蒋含宇又和妻子赶到了九江。
年,一个灰暗的日子来临了,伟大的人民领袖、第一任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同志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蒋含宇夫妇泣不成声,他们在毛主席的相片面前大哭了一场,随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拿出了那张各自偷偷保存了许久的报纸,那是他们对于毛主席的回忆,而看到对方保存的那张报纸时,两个人都感慨颇深。
毛主席虽然去世了,可他老人家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蒋含宇夫妇决心继承毛主席遗志,继续投入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浪潮中去。
蒋含宇在九江炼油厂先后担任教育科干事、副科长,在炼油厂成立教育中心后,他又被任命为了教育中心主任,毛主席是很看重教育的,所以蒋含宇同样是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教育,在他的努力下,成果颇丰。
几年后,一部由他参与编写的《思想修养》出版了,该书一经出版便被许多夜校指定为必修教材,*组织也将蒋含宇评为优秀*员,并被授予中国石化总公司职工教育先进工作者和江西省新时期职工教育优秀管理者称号。
年,蒋含宇调任石化总厂*委宣传部长,在此期间,他先后撰写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评为省、市、石化系统优秀论文,随后他还当选为了总厂*委委员并兼任组织部长,而他能有这些成就和他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
当然,他的夫人彭淑清也很优秀,彭淑清是一位我国不可多得的技术人才,是石化总厂设计部的一名高工,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对这个厂贡献很大,另外,她还做过许多位大学生的导师,帮助这些青年才俊快速成长。
而龙生龙,凤生凤。父母这么优秀他们的孩子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们共育有一男一女。
儿子在学习上追随了父母的脚步,考上了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广东顺德市邮电局从事计算机通讯工作;女儿则中学毕业后在九江石化总厂职工学校任打字员,虽然学习方面不如哥哥,但是对于自身的修养,他们的女儿还是要求很高的。
女儿经常提醒蒋含宇:“爸爸在厂里也是个权力不小的官,尽管做事公正廉洁,女儿还是要提醒爸爸,‘咱可不要做违法的事啊!’”
他们一家就是这样,不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各自的*性也很强,而回到家庭他们也有分工,彭淑清曾对蒋含宇这样说:“你学*治,从*,你就往外多跑点;我搞技术,多负责家里。”
正是因为夫妻间有这个互相理解的基础,他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红火,甚至被厂里评为“五好家庭”。
但他们都想不到这么美好的一段婚姻竟然来自一张照片,可以说他们的媒人有两个,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这张照片的摄影师侯波。
于是在毛主席逝世后,他们很想去见见这位摄影师,而摄影师侯波在听说她那张照片中毛主席前面的金童玉女结成良缘时,她也很开心,想见见他们。就这样一次时隔多年的见面成形了。
年,蒋含宇夫妇来到了北京,他们小心翼翼地敲响了侯波家的门,侯波打开门后,瞬间有点恍惚,当年十几岁的少年,如今已经变成了快50岁的中年人了,岁月将它的痕迹重重地显现了出来。
“都长这么大啦,快进来,快进来。”侯波在愣了一会神后很快把他们迎了进来,在侯波心里还是愿意把他们当成从前的少年。
进来后,他们谈了很多关于自己还有毛主席的往事,侯波听了很开心,她将当年那张在韶山照下的照片给了蒋含宇夫妇,并对他们说:
“你们一定要给毛主席争气,你们不仅要对得起韶山儿童,也要对得起全国少年儿童。”
蒋含宇夫妇用坚定的语气答应了侯波,自此之后,每次他们去北京都会拜访侯波,而那张照片也逐渐成为了一段传奇佳话。
5年,蒋含宇卸任江西石油总公司*委副书记,以副厅级正式退休。
在退休后,这对贤伉俪也没有闲着,他们知道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谆谆教诲就没有他们的今天,于是他们开始到处收集与毛主席有关的个人传记、字画和纪念邮票等,成为了实至名归的“红色收藏家”。
这是一段美丽的故事,它始于毛主席,终于毛主席。我们应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伉俪情深,学习他们工作上的勤劳勇敢,学习他们生活中的相敬如宾,当然了,他们的互相陪伴也应当值得很多年轻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