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集大型文化专题片《传承》,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立项,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传承》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介绍我省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融合传统技艺、人生体验、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用影像的力量纪录文化精髓,为广大观众搭建一个走近传人、感悟文化的平台。这组专题片将在辽宁文化共享电视频道和辽宁文化云平台等多渠道播出。
地理上的差距,让皮影戏逐渐形成了三大区域流派,即以冀东滦州皮影为中心的北方皮影,以陕西皮影为中心的西部皮影和以江浙湖广为代表的中南部皮影。
北方皮影包括河北,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的皮影,在唱影艺人随金兵到达中原后,明成祖实施“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民实北京”的*策,影戏便在滦州生根,发展至万历年间形成了滦州影戏,后又称乐亭影戏。
辽宁省内的皮影戏就是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如今省内的皮影戏可大体分为辽西皮影和辽南皮影。辽南皮影包括盖州、岫岩、复州等地区在内的皮影戏。而辽西皮影则主要以凌源皮影戏为主要代表。
凌源,红山女神的故乡,因大凌河的源头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由于这里地处辽宁西部,是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的交汇处,所以较辽南皮影而言,凌源皮影无论是在雕刻、伴奏还是演唱上,都更加接近纯粹的乐亭皮影。
同辽西皮影戏一枝独秀的情况不同,辽南皮影戏则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复州皮影戏作为辽南皮影戏的重要一支,融合了河北乐亭皮影和山东登州皮影戏的精髓。与复州皮影不同,盖州皮影则更加注重于皮影的改革与创新。盖州皮影戏起源于明末清初,后逐渐形成以盖州为中心的新关东影戏——“辽南影”。在清朝光绪末年,乐亭皮影戏到辽南演出,盖州皮影艺人借鉴其造型、操演、声腔等多方面技艺,对当地影戏进行了改革,也正是这场改革,把辽南皮影戏推向了鼎盛时期。
岫岩皮影戏始于明末清初,是冀东滦州影戏经由陆地和盖县西河口海口传入后与当地原有影戏、风俗结合而形成的。岫岩皮影与其他地区皮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对满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或者说是满汉文化的融合。岫岩皮影的音乐唱腔特别丰富,大致有三赶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锦、十字锦、耷拉句子组成唱词类别。
此外在演唱中旦角、青衣保留了男演员演唱的风格也是岫岩皮影最主要的特征,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延续中,辽宁省内各地的皮影戏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是在某些地方仍会有一些相通之处。这不仅仅是同脉同源的缘故,更多的则是各地区皮影艺人们多年来互相交流、借鉴的结果,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互相学习与进步中,皮影戏才在这片土地中开花结果、传承至今。
编辑/*玥琪
作者/来源: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