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刚刚结束的辽宁省第一届地方戏曲小戏展演在辽宁各地掀起了小戏创作与演出的热潮。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朝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朝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承办。活动在一周的时间里聚集了省内9个市、16个县(市)区的24个艺术团体演出28个地方戏曲小戏剧目。从演出之前的创排准备,到演出期间的交流、观摩与研讨,甚至活动结束之后的总结和下步设想,形成了一股蔓延全省的戏曲创作热潮。可以说本次活动挖掘、承继了辽宁深厚的戏剧传统,重整了辽宁的戏曲生态。
辽宁戏曲振兴的一次总动员
本次活动以“汇辽宁小戏、展戏曲风采”为主题,以实现“戏曲小戏的盛会、城乡人民的节日”为目标,搭建辽宁地方戏曲小戏创作与交流平台,促进辽宁地方戏曲出人才、出精品。这是辽宁首次从专业艺术的角度举办的地方小戏集中演出。汇集了评剧、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二人转拉场戏、铁岭秧歌剧、凌源影调戏以及木偶剧、皮影戏等辽宁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从整体上展示了辽宁地方戏曲全貌。这些剧目均为新创作作品,以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为主,聚焦时代主题,体现浓郁地域风格,规模虽小却内涵深刻。如拉场戏《送兔》、铁岭秧歌剧《山乡春晚》、海城喇叭戏《绿水青山情满天》、评剧《七月枣八月红》、辽剧《创业》和《夜审》、木偶剧《红缨如火》等反映脱贫致富、振兴乡村、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乡、歌颂英模的剧目均质量上乘。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发展处处长高立军介绍本次活动的初衷时说,小戏投入少,创作周期短,方便演出,贴近生活,接地气,有利于培养人才。在这次活动中,一些年轻编剧的作品首次立上舞台,一些年轻演员首次担纲主演。活动的目的是改善辽宁戏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为青年人才搭建扎实的平台。本次展演被业界称为辽宁地方戏曲振兴的一次总动员。与以往不同,本次参演团体除国有专业艺术团体外,吸纳了大批民营剧团参加,占总数的53.6%。民营剧团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参加全省演出的机会,朝阳凌源市新凤演艺有限公司在排演凌源影调戏《婆婆还乡》期间,主演白云花不慎摔伤,造成骨盆和耻骨骨折,为了不错过这次机会,年近七旬的白云花忍着巨痛,坐在轮椅上完成了表演。同样年近七旬的本剧导演黄中东亲自为她推着轮椅上台。两位老人用这种特殊的表演方式,彰显了基层艺术工作者戏比天大的文化情怀和坚定执着的文化信念。一些退休的老艺术家为参加演出半夜启程赶路,演出完再连夜返程,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让人感动。大连市中山区虎滩立格综合艺术中心还给主办方赠送了锦旗,表达对参加这次展演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评论与演出并行,让创作者都有提高
本次小戏展演统筹安排,演出的同时特别注重剧目评论,由此加强对地方戏曲创作的专业指导,提高创作水平。活动期间由小及大,即组织点对点的一戏一评,又召开了综合的戏曲传承与发展主题研讨会。
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戏一评”贯穿演出始终,活动聘请6位戏曲专家观看并点评每台演出剧目,召开了5场剧目点评会,指出剧目创作和舞台呈现上的得失,提出修改打磨意见和建议。“一戏一评”给参演团体提供了与省级专家直接对话交流的机会,使大家受益匪浅。展演期间还邀请全省戏曲剧团和有关艺术单位参加观摩研讨,促进各基层演出单位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在一戏一评的基础上,“辽宁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研讨会”适时召开,省内戏曲专家、各市县文化旅游行政部门领导和艺术院团负责人、演职员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对各参演剧种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集中交流和深入研讨,特别对辽宁特有的地方戏曲从诞生、传承到今后如何发展进行了学术交流,探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有效机制和发展路径,对推动辽宁地方戏曲理论研究和剧种建设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发现问题找准解决对策
辽宁省第一届地方戏曲小戏展演,既展示了辽宁地方戏曲小戏创作的新成果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进展,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总结:一是地方戏曲剧种生态环境堪忧。除评剧外,辽宁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承发展都面临很多困难,有的剧种几近消亡;二是各艺术团体对戏曲小戏创作重视不够,有些具备条件的国有艺术团体没有作品,存在重大戏、轻小戏的倾向;三是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演出剧目数量虽多但优秀的较少,特别是民营剧团作品的质量有待提高;四是人才缺乏。虽然涌现出一些有潜力的艺术人才,但队伍整体状况欠佳,人员老化现象严重。
为解决问题,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计划下一步选择展演中有潜质的作品,按照专家意见进一步打磨并跟踪指导,不断提升艺术水准并精选部分优秀剧目到沈阳进行汇报演出,随后在省内进行巡演,扩大影响力。同时,加强小戏剧本创作指导力度,加大戏曲表演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戏曲院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制定奖励政策并将以两年为周期,继续组织辽宁省地方戏曲小戏展演。
(图片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