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瓦房店镇樱桃产业联合党委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本文图片由凌源市委组织部提供
宋杖子镇设施农业产业联合党委工作人员在棚内指导农户(右)生产。
核心提示
近年来,凌源市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要素相聚、资源相补”原则,吸纳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相似、农业品种趋同的村,按照“一特色产业一党建联盟”原则,组建花卉、黄瓜、甜椒、食用菌、樱桃5个产业联合党委,辐射带动28个村共同发展,纳入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农事企业、10个育苗基地、3个蔬菜批发市场,推动村村之间、村企之间强强联手,以大带小、以强带弱、集群联动。
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共个,打造了段杖子村、范杖子村、祝家营子村等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标杆村5个。
产业联合集群联动
日前,凌源市瓦房店镇樱桃红了,一颗颗胀鼓鼓圆溜溜的“红灯笼”点缀在绿叶间,为小镇的春天平添了一抹生机。
“咱们镇成立了樱桃产业联合党委,还吸纳了天凌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幅提升了樱桃产量,咱们这些农户现在每年能挣6万多元钱呢!”说起当下瓦房店镇的农业发展,小榆树林子村党总支书记刘海军的喜悦洋溢在话语间。
近年来,凌源市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党建引领、组织搭台、产业唱戏、抱团发展、做大做强”理念,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要素相聚、资源相补”原则,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三链协同”发展思路,吸纳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相似、农业品种趋同的村按照“一特色产业一党建联盟”原则,组建花卉、黄瓜、甜椒、食用菌、樱桃5个产业联合党委,辐射带动28个村共同发展,纳入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农事企业、10个育苗基地、3个蔬菜批发市场,推动村村之间、村企之间强强联手,以大带小、以强带弱、集群联动。
凌源市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以党建工作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宋杖子镇设施农业产业联合党委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范杖子村为核心,吸纳周边宋杖子村、段杖子村、北房身村,联合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育苗基地、2个蔬菜批发市场、7家农事企业,组建设施农业联合党委,由4个村整合成立的产业联合党委建成大棚栋,成为“全国蔬菜之乡”、辽西地区最大椒类生产基地,村集体年均收入超过4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收入“双增收”。
瓦房店镇樱桃产业联合党委聚焦樱桃产业,成立党群共富示范基地,吸纳凌源市天凌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经营方式,建立村企党员专家合作站,推广自身种植经验“一棚一策”制定生产方案,带动樱桃特等果产量、二等果产量分别提升20%、30%,带动务工农户每户每年收入达6.42万元。
发展互助资源共享
“自从成立食用菌产业联合党委以来,咱们村年实现食用菌销售产值余万元,已发展成了辽西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日前,在刀尔登镇柏杖子村,村党总支书记宋东奎介绍道。
凌源市持续完善党建引领机制,推动产业联合党委结合实际建立“六联动”“五不变”“四统一”“三独立”工作模式,确保产业联合党委运行有效有序有力。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推行资源先行整合、品种先行试种、管理先行探索、销售先行对接“四个先行”,立足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做精做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以强带弱,实现镇域内村村之间、村企之间发展互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共富。
刀尔登镇食用菌产业联合党委成立后,积极践行“销售先行对接”工作机制,通过与专业制棒厂统一定价,菌棒制作均价由平均3.5元/棒降至3.2元/棒,为每村降低生产成本30余万元,实现年产食用菌吨、年产值余万元。
积极整合乡土人才资源,对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社企生产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需求,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通过政策、项目吸引余名骨干人才返乡创业,通过挖掘“土秀才”“田专家”,吸引党员致富骨干及能手,成立党群共富责任区60个,带动周边农户余户参与经营。
刀尔登镇食用菌产业联合党委还组织当地党员致富带头人成立食用菌产业指导小组,精选“党员产业示范户”37户,吸引户农户从事菌棒种植产业相关工作,人参与菌棒加工服务。
“在产业联合党委成熟工作机制的保驾护航下,咱们村民现在手上有技术,家里有收入,干劲越来越足!”宋东奎兴奋地说。
及时跟进技术服务,邀请省农业专家、凌源市农技专家、本镇“土专家”通过开展种植和管理讲座、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现场咨询指导等方式,普及新品种种植管理知识,解决病虫害问题,保障农户增收。
为实现农户农产品不愁卖、不愁价、可加工,宋杖子镇设施农业产业联合党委抓住消费帮扶助农关键点,践行“销售先行对接”模式,用心用情用力打通农资销售、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对接域内两个大型蔬菜销售市场,培育40余名经纪人,打通京、冀、黑、吉等地区销售渠道,仅椒类、黄瓜日均销售量就分别达到了10万斤、15万斤。
凌源市实施产业联合党委定期联系制度,组织召开集中座谈,研究产业发展方向,推行“乡村点单、部门服务”工作机制,组建项目招引、规划审批、法治保障、党建联建等帮办工作专班6个,收集整理诉求建议,破解乡村在项目、资金、土地、审批等方面重点难点问题33个,有效助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示范引领产业升级
走进宋杖子镇范杖子村蒙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育苗基地,作物长势良好,基地内智能水肥一体化、自动喷淋系统等设备样样俱全,产业基地生机勃勃。
宋杖子镇是一个拥有14个行政村、设施农业基础良好的镇子。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宋杖子镇设施农业产业联合党委以科技为支撑,坚持“管理先行探索”模式,探索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在范杖子村海源育苗基地率先安装农业物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质量追溯、自动喷淋水车、全自动育苗系统等数字应用设备,采用30多项新技术,育苗成活率由90%提高到98%,已建设成为东北三省单体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育苗园区之一。
宋杖子镇设施农业产业联合党委积极落实“四个先行”工作机制,通过“品种先行试种”,设置“村书记试验田”,积极试种红泡椒、矮株密植樱桃、药菊等新品种,推动技术升级、品类更新,在段杖子村推广种植药菊万株,3年村集体收入增收1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
范杖子村锁定甜椒为产业发展重点,将村集体土地、资金、资产资源投资、入股,先后成立农峰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个合作社,发展温室大棚栋。
“合作社帮我们建大棚,让我们学技术,我看社员们现在个个都是田秀才、土专家呢!”说到村里的合作社,社员李东来喜上眉梢,不由得打趣道,“如今我们的年收入已达到了4万元,腰包越来越鼓,大家伙都说‘大棚菜管好,日子错不了;产业做支柱,农民才会富’呢!”
依托“合作社里党旗红”党建品牌,凌源市全面推广范杖子村“村社合一”发展经验,推动土地、资金、资产等交由产业联合党委进行统一指导管理,由产业联合党委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积极打造地方品牌。
小城子镇花卉产业联合党委围绕凌源市花卉产业布局,以打造“花卉品牌”为小城子“金字招牌”,大力推行以花卉为引领的全产业链生态模式,形成“一核一带七园N基地”产业布局,新建高标准暖棚栋,连栋冷棚12栋,连栋温室2栋,辐射带动14个村、设施大棚1.28万栋,花农户,职业经理人30余人,5家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小城子镇花卉产业联合党委积极推进花卉生产示范基地、新品种测试中心、研发中心和集配中心竣工投产,引进南方航空物流“城市货站”落户小城子镇,推动凌源百合入选3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引进东远科技、盛世繁花、西诺花卉3家企业落地,推动盛世繁花永生花等花卉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产品已销至欧洲、中东等地区的十余个国家,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四官营子镇蔬菜产业联合党委着力在“红色引领”中实现“绿色振兴”,全力打造“产业联合党委+村党组织+合作社+设施农业产业园+企业+市场”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四官黄瓜”等果蔬商标并获得国家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蔬菜质量合格率达%,实现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蔬菜年交易量达万斤、交易额超2亿元。
来源:辽宁日报
#新时代六地辽宁杠杠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