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第三监狱两逃犯被抓捕归案后,经审讯核实,确定了罪犯脱逃等相关信息。10月8日,辽宁省监狱管理局称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现将有关信息公布如下:
一、逃脱罪犯是否是通过门禁卡逃出大门?
罪犯是利用凌源钢铁公司噪音作掩护,撬开会见室门窗脱逃的。
二、罪犯如何取得的警服?
罪犯盗取了一件监狱事业管理人员穿的警用工作服,有臂章,无警号和肩章。
三、逃犯是否有手机?
逃犯手上没有手机,手中拿的是MP4。
四、罪犯张贵林此前是否有两次脱逃?
罪犯张贵林在调监前有两次脱逃未遂,均依法加刑。
五、罪犯手上是否有现金?
罪犯进入会见室后,撬开了工作人员办公桌盗取部分现金。
六、是否启动了追责机制?
目前,已将监狱长、总经理和两名副监狱长予以免职处理,有关机关已经对直接责任人员介入调查,我们将依法依规严肃追责,绝不姑息迁就。
七、罪犯脱逃后是否作案?
两名罪犯脱逃后,一直被控制在山里,没有发生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辽宁省监狱管理局重点通报的前两条,恰恰回应的就是事件之初仅有的媒体信息,即“北青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两名犯人逃走时偷走了狱警的衣服,利用衣服中所夹带的门禁卡逃出监狱。”
自问自答的第一条,问句中就出现了瑕疵,这个瑕疵更是遍布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到底是“逃脱罪犯”还是“脱逃罪犯”?“逃脱”和“脱逃”字序不同,意义相近,但在刑法里,只有脱逃罪,而无逃脱罪,显然官方通报还是应该依法严谨。所谓脱逃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或者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监押场所逃走,脱离监押的行为。
在解答中,辽宁省监狱管理局称,“罪犯是利用凌源钢铁公司噪音作掩护,撬开会见室门窗脱逃的。”嗯,这里用的就是“脱逃”,工作人员如果再认真一点,上下统一多好。
如果说用词是次要的,用具就是主要的。“撬开会见室门窗脱逃”?用什么撬开的,应该交代一下。
“利用凌源钢铁公司噪音作掩护”,这下子上市公司凌钢的噪音是全国闻名了。
根据辽宁省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