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老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我和哥哥记事起,餐桌就成了他的话题桌,各种新鲜有趣的故事,从这里百度而出。
直到今天,时光的长河已漂白了他的头发,八十多岁的小老头,还在演绎着没完没了的故事……
一
我的父亲,年生人,是一个出生就含金戴玉的福宝,深得家族亲人的疼爱。在王家族谱里,父亲大排行老四,按说这辈儿孩子都范“福”字,父亲本应叫王福X什么的。可父亲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受当时新派思潮影响,坚决要破除传统,给父亲起了“德风”一名,盖源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领袖的言行,必定会影响百姓。父亲这个头儿一带可好,后面的堂弟(妹)们,都跟风紧随,不再起用家族“范”的字了。现在看,众多家族都破了规矩,也不是什么新潮了,而是一场文化的变迁。
年祖父母、叔伯儿姑姑和父亲兄妹在吉林抚松
童年时代,父亲随祖父到吉林抚松生活,五岁那年,天妒红颜,祖母因当地流行的克山病,克死他乡;他成了没娘的孩子,父亲的二伯和舅母专程接他回沈阳老家,不料返程路上搭乘的大板车又在长白山盘道上翻了车,车斗整个倒扣过来,车上一对夫妇还有同行人都遇了难。而就在事发前,那对夫妇喜欢小孩儿还要抱父亲,也许冥冥中上天护佑吧,父亲并未过去,结果就发生了人仰马翻,父亲和亲人毫发未损。所谓大难未死,必有后福。父亲这一生,虽然儿时丧母,但童年因有姨母(继母)照顾和王刘两家亲人的疼爱,生活优渥而自在,即便后来经历世间的风风雨雨,社会的动荡变迁,父亲总能化险为夷,一生平安福顺、吉人天助。年四世同堂(太祖母、祖父、三祖父、
父母与我们兄妹)
二
父亲,学习时代算是“五道杠”学生吧,二中毕业直接保送高中。年高考,本来妥妥的北大图书馆专业,然而,当时反右运动席卷全国,时任市化工厂厂长的祖父,说了一句真话,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父亲的北大梦就此失之交臂,因*审不合格,勉强落到了辽大。当时并不知情的父亲想不通,心不甘情不愿,还发誓来年再考,最终是六叔父和表姐苦心相劝,勉强上了学。如不然,父亲的人生,可能就要下矿当一名矿工了。
年与同学在辽宁大学教学楼前
北大梦破灭,但求学上进之心,一日未减。求学期间,父亲勤奋苦读,积极表现,入学后自认为家庭条件还可以的他,还主动放弃助学金。他哪里知道那时家已四散,祖父到凌源改造,祖母(姨祖母-继母)一人养家,就连住宅日式独楼也被侵占了。为了让父亲安心读书,长辈们纷纷写信寄钱,给予精神抚慰,关心鼓励他的学习和生活,但对家中变故,只字未提,直到父亲一次回抚,发现家找不到了,才慢慢清晰那些年发生的事。当年也多亏是同班同学、*支书记老荣了解实情,并按*策办事,全力为父亲争回了助学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在那个命运困厄、*治高压的年代,父亲在长辈们无限关爱和善意的谎言中得到最好的呵护,以至日后走向社会,面对世事没有太过偏激、冒进和愤世,父亲的青年时代得以平稳无恙地渡过。
三
父亲,没有高大伟岸的身材,但他有一副极具亲和力的笑容,这份来自内心的阳光,让父亲的人生充满爱意,善良无敌。
父亲的第一职业是教师,这也是他深为得意的骄傲。因为学生都喜欢他,亦师亦友的师生情60年未曾中断。年父亲搞教学改革实验
六十年代初,父亲刚参加工作,学生的年龄几乎与他相仿。新手上路,一张白纸,也不清楚该如何面对这些学生,只是凭着知识、人品、修养跟着感觉走。一次班里收学杂费,总有一名同学交不上来,影响全班上缴,后几经提醒,终于有一天,这位学生拿来了一个布袋子,走上讲台,打开后,将一分钱一分钱的钢磞哗啦啦地撒落一讲桌,然后冲着父亲说“学费!”。父亲心平气和地将一分一分的硬币数完后用纸包好,台下的学生鸦雀无声,看着班主任和这个调皮学生。然而,父亲没有任何的批评指责,平静地让学生回到了座位。这让调皮学生大失过望,显然局面未按他的预期推演,课后他和同学们打*,更猛烈的炮火一定在后面,因为按常规往下剧情应该是:老师状告家长,学生迎来一场疾风骤雨式的家庭暴力。然而数日过去了,一切风平浪静。父亲的无反应倒让这位学生极不适应,同学们也都私下议论这个老师不一样呀。捣蛋的学生本是要给老师一个下马威,未想到受此礼遇,内心无比挣扎愧疚,终于有一天忍不住跑到教研室找到父亲诚恳道歉。多年后,海城地震,波及沈抚,这位同学热情地将我们全家接到他家(高尔山下)平房躲避。
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师生及家眷齐聚元帅林父亲的最后一届学生,有一批郊区来的,因为那时近郊没有中学,这些孩子就每天四五点钟出发,或坐火车,或翻山越岭到城里上学。班上有一个学生总是迟到、时常旷课,影响班级出勤率。父亲起初不明原因,多次在同学面前批评他,他也从不反驳言语。一天这学生又没来,还让同学捎来请假条,上面写着:“本人不能到校了,如不相信,请老师光临寒舍一面。”父亲觉得这里有文章,过去教师时兴学生家访,下班后带着干粮(那时粮食定量)就和那村的学生一起翻过高尔山大岭,步行15里到马金庄探个究竟。一进门,只见学生母亲佝偻着腰在灶坑前凑火,学生的父亲则窝在炕上不停地咳喘着,这一幕让父亲看在眼里酸在心上,原来学生每天要带着青菜等农产品到市场上卖完了,再去上课,以缓解家里负担,那一晚父亲就住在学生家。父亲真心痛这个孩子,回到学校后,发动全班同学利用周日到农村打柴,解决了他家一年的烧柴问题。还安排就近的学生轮流到他家里帮忙干活。为了激励这个学生完成学业,父亲又让他做了副班长。当年《辽宁日报》记者不知从哪儿听说了这事,还专门写了一篇《一张请假条的启示》报道,引起不小的反响。这位学生后来的命运,当了村大队长、书记。
父亲与其中一届农村学生的遇见和相携同行文革期间“造反有理”,学生们组成各种战斗队。教师身为“臭老九”,已是“斯文”扫地,被学生写大字报的,抄家揪斗的,比比皆是,人人自危,如履薄冰。当时祖父刚刚右派“摘帽”,父亲作为“黑五类”自然处境险恶,然而平日温和谦虚、视学生如兄弟的父亲,在这场浩劫中却幸免于灾祸。
多年后,父亲回忆这段历史,不无感念当年多亏学生们的厚待与保护。
在酒桌上,学生们总爱逗趣地说,“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教老师喝酒!”(当年父亲不会抽烟喝酒,都是这些老学生们给带“坏”了)
作家、诗人马役*(母亲学生)与父亲的忘年之交、书信往来
父亲从教15年,但“老师”这个头衔享用了一辈子;细细算来,离开教师岗位已45年,但每一年的“教师节”父亲都享受着与学生在一起的聚会联欢,每一年的大年初四,都会雷打不动地迎来学生的团拜,他亦如大家长般地享受着学生娶妻生子、儿女升学婚庆的人生各个重要阶段……。
四
我曾认为父亲当属无用老爸。因为除了日日读书工作爬格子,在家庭建设中,派不上啥用场,令人费解的是,这么一个甩手当家,却赚得个“模范丈夫”的好名声。父亲承认,这要归功“演技”。举个例子哈:在我小学时,每个周末,父亲都会扎上围裙,堂而皇之地跑到马路对面,在中学校园外墙下,专挑那两棵老柳树,扯上麻绳扎紧系牢,然后折回,没多会儿功夫,又捧出一大盆,有时两大盆清洗的衣服或床单被面,搭起架势挂起了万国旗。这一出一进,与四围邻居或过往的朋友路人自然有交集,叔叔阿姨们无不夸赞,从此这招摇又赚得美名的事,父亲就主动请缨,还学着《天仙配》哄着母亲唱道“你洗衣来,我晾晒,夫妻恩爱守家园!”父亲为母亲生日制作纪念册并写序秀恩爱父亲不做家务是真,但脾气随和谦让也不假,这点让母亲情绪稍有波动或怨言时,总会化干戈为玉帛,相安无事。父亲还有一杀手锏,就是每次出远门,都会鸿雁传书,除报平安,更是百般柔情诉衷肠;而年年的结婚纪念或生日这些特殊节点,父亲都会制造小情小调小惊喜,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种精神的滋养,让平淡如常的日子,以浪漫为底色点亮了生活。
好丈夫不只是说到,更是做到的。有一年国庆假日父亲送母亲回娘家,绿皮车箱里拥挤不堪,根本挤不上去,母亲心脏不好,为了给身体欠佳的“夫人”找个座位,父亲就在站台上逐一窗口向人家解释,不厌其烦地商量着,引来车上的人纷纷探头看,终于一个“红领巾”招手父亲,同意让出他的座位,已是口干舌燥的父亲这时才放心地将母亲送上车,目送火车离去。那情景、那场面母亲每忆起都会泪目……
五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记者出身的父亲,认为读书和旅行,是人生最不可辜负的两件事。晚年,父亲因眼底病灶无法治愈,视力越发浑浊,看书费劲了,父亲就安慰自己,游乐山水。
父母云游桂林山水旅游是乐事,但乌龙事件时有发生。一年,父亲带母亲去桂林旅游,在阳朔到了返程之时,两人忽然走散了。那时不像现在有机动车,有发达的通讯工具,那时失联就真失联了。老婆丢了怎么找回来?错过了大巴车怎么办?正值盛夏,天如下火一般,急得父亲浑身冒汗,衣服全湿透了。情急之下,父亲看到地摊旁边放着一辆自行车,好说歹说跟当地人商量,留下身份证做抵押,“借”来自行车,原路返回在人海中急寻走失的老婆,还好人找到了、车还回去了、大巴也刚刚赶上,但这事后来在朋友间却成了笑谈。与开凿“太行隧道之父”的"当代愚公"郭亮村支书申明信攀谈世人都说行路难,我家耄耋老翁游兴不减。父亲从不打怵出门,只要身体尚可、时间允许,他就要观世界,探访那些年轻时错过的、新奇好看、有景有趣的地方。过了八十,因入列高危人群旅游团都不带玩了,即使如此,也阻挡不了父亲生命不息、玩心不止的劲头。近处的景点,他就跟着学生朋友,逛吃逛喝;出省稍远一些,就随同家人邻友,勇闯天涯。前年,八月陪外孙复登*山,九月北极村、五大连池归来,“十一”继续周游列国,完结齐鲁文化之旅。去年,邻居开车带他又远征了内蒙古,老友组团顺带捎上他,冒险登上了太行山绝壁悬岩上的古村落——郭亮村,访问了当年开山劈石、筑绝壁长廊的“当代愚公”老村支。那年,父亲重上*山,在飞来石处,一位姑娘累得带哭腔地问父亲“大爷您多大年纪了?”父亲说“82!”姑娘惊掉下巴了,连连赞叹“我28也不如大爷您呀!”每一次出行,每一处景致、每一段故事,也都留在了父亲随身的《旅游日记》里。82岁老翁在*山飞来石、奇松、云海间
年的春天,父亲和本家妹妹,平均年龄77岁的两位老人一起游了五省十六市。在重庆夜游的船上,兄妹俩引来四位大学生的好奇,当得知如此高龄还独自出来玩耍时,羡慕得直求与寿星合影,要积积福。谈得投缘,小伙子们主动提出要带父亲逛重庆闹市——洪涯洞,这正乘了父亲的心意,有伴同行求之不得呀,父亲兴致勃勃地答应了,愉快地跟人家逛了街、吃了饭、还喝了点儿小酒。年轻人把父亲送回宾馆,路上还感叹“你妹妹胆儿真大,敢把老爷子您交给我们”。至今,四个台儿庄小伙儿与父亲保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