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
具体时间,应该是八月下旬。
太阳高悬,空气中十分干燥,不见一缕风丝。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一位叫做张凤祥的农民正顶着*辣的太阳,在村后修理自家的梯田。
翁牛特,原本是蒙古族部落的名字,蒙语译为“神圣的山”。
在张凤祥家的梯田后,的确有一片连绵起伏,错落有致的山脉,他顺着自家的梯田一直向上走,一边走,一边用铁锹清理被淤泥堵塞的水沟,顺带着用手拔掉那些田埂边两两三三长出来的杂草。
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勤劳,朴素,正在这闷热的这人喘不过气的季节里,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忙碌着。
越往上走,梯田的坡度越大,走起来也就越吃力,张凤祥的步伐也就迈得越沉重,而当他气喘吁吁几乎是攀爬到了这一片梯田的尽头时,却突然发现,在不远处的开阔地,有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山洞。
日头*辣,张凤祥经过一下午的劳作,早已经汗流浃背,但他刚一接近洞口,却没来由地被一阵从山洞中涌出的凉风吹得瑟瑟发抖。
(山洞)
山洞里很黑,伸手不见五指,但如果屏息凝神,还是能隐隐听到滴水的声音。
并且,张凤祥很快发现,山洞的洞口,修砌得十分规整,很显然是经过人工打磨的。
尼采说,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而张凤祥面前的山洞,正如一个深邃而又阴森的深渊。
这位朴实的农民没有勇气到山洞中去探险,只敢稍微靠近洞口,然后用手去胡乱的摸索,想要看一看山洞中有没有什么东西。
他的手刚刚摸进山洞,就感觉到了一阵极为细腻的湿滑,张凤祥知道,这是因为山洞中常见不见阳光,空气潮湿,而在石头上滋生的苔藓。
但凭借多年的农作物种植经验,张凤祥马上反应过来,如果苔藓能在山洞中生存的话,就说明山洞中存在自然光,自然风,以及流动的水。
苔藓不耐干旱,更不耐干燥,所以最适宜苔藓生活的条件,是拥有散射光线的半阴环境,所以张凤祥马上想要,这个山洞并非俗称有进无出的“死山洞”,而是一个有活水流动,并且通风良好,有光线照射,适宜人类居住的“活山洞”。
但谁会愿意住在山洞中呢?
(苔藓)
不过,在排除了危险性后,张凤祥的胆子开始变得大了起来,他佝偻住身形,开始探头探脑的往山洞中挪动身体。
洞口很窄,张凤祥生得人高马大,身高有一米八五,所以尽管他蜷缩着身体,但只往前走了几步,就被几块天然形成的石头拦住了去路。
黑暗中,水滴的声音越来越明显,更有窸窸窣窣的声音不断传来,其中似乎还伴随着一些含混不清的低语声。(作者猜测,应该是密闭环境所产生的幻觉)
张凤祥有些害怕,他胡乱地用手在地上摸索,很快,一阵冰凉的触感从他的右手处传来,他顾不上多想,立刻用手一抓,他感觉到,被自己握在手里的,是一个圆环状的东西,他用手一捏,质地十分坚硬,而且很有分量,张凤祥估计,这应该是一块废铁,总能值几毛钱,自己这一顿折腾,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于是,他不再犹豫,快步从山洞中退了出来。
走出山洞的张凤祥拿起这个圆环状的东西在太阳下仔细辨认,这东西黑乎乎的,浑身是土,形状酷似一个大号的鱼钩,这样一副灰头土脸的打扮,更坚定了张凤祥认为这是一块废铁的判断。
他把这块“废铁”揣在怀里,没有当回事儿,顺着梯田一直向下走,收拾好农具,很快回到了家中。
在西沉的日暮中,忙碌的一天宣告结束。
(夕阳)
对张凤祥来说,一块废铁卖不了多少钱,不值得他去镇子里赶一趟集,所以他只是把这块废铁随手扔在了地上,第二天照旧去地里干活了。
张凤祥有个弟弟,叫做张凤良,那一年刚满六岁。
小孩子的探索欲望很快让他对哥哥拿回来的这块废铁有了浓重的兴趣,他立刻找来一根绳子,拴住废铁的一端,然后把他当成一个“圆环”在地上滚动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玩法。
张凤良十分喜欢这个自制玩具,每天都拖着绳子在村里和其它小伙伴们玩耍,那圆环在地上不断地摩擦,发出清脆的声音,一时间竟然十分悦耳。
这块圆环就这样被张凤良在地上拖动了七八天,因为和地面的高强度接触,圆环上的渣土被陆续磨掉,露出了圆环本来的温润和光泽,在地里忙活一天回到家的张凤祥大为惊诧,他把圆环从弟弟手里拿过来,发现这块被自己认为是废铁的东西,居然是一块质地十分不错的玉。
玉者,国之重器也。
张凤祥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但他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刻携带这块玉环,乘车赶往翁牛特旗文化馆,想要把这块玉器上交给国家。
在文化馆中,一位叫做王志富的工作人员接待了张凤祥,并且给予了张凤祥三十元的补贴。
(翁牛特旗文博馆)
王志富是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但却并非十分专业的文物鉴定专家,赤峰市是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又曾经是辽王朝统治下的中心腹地,文物出土频繁,周边时常有村民来文化馆上交玉器,瓷瓶之类的东西,所以在王志富看来,这个造型朴素,其貌不扬的玉器,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在从张凤祥的手里接过玉器后,他简简单单的对玉器做了登记和入库手续,然后随便地将其锁到了仓库中。
而这一锁,就是整整十三年。
这件不为人知的玉器就静静地躺在一个小县城的文化馆的仓库中,无声无息,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故事到这里,作者要给大家科普一些历史知识。
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和文物被发现以前,其实人们对华夏历史的普遍认知,只有四千年左右,即认为华夏文明是从夏商周时开始的。
老百姓们口口相传,*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所以*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和故乡这个观念,在人们的心里可谓是根深蒂固。
但自从红山文化的发现,人们突然意识到,中国的历史学家们,上了秦始皇同志的当了。
秦皇之功,不外乎修筑长城。
(长城)
而正是巍峨连绵的长城遮挡了人们的视野,局限住了人们的目光。
历史学家们要打破以长城为中心的起源观念,他们应该到广袤的长城以北,因为那里,有中华民族更为古老的家。
很显然,工作认真但是思维局限的王志富并没有打破这种陈旧的观念。
直到,年,考古队员们在辽宁省凌源县和建平县的交界处,挖开了一座典型的红山文化墓葬,并且在古墓中发现了一些圆环状的玉器时,翁牛特旗文化馆才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红山文化的古墓中发现的圆环状玉器,被称为“玉猪龙”,一经发现,便轰动了整个考古界。
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时任旗文化馆负责人的贾鸿恩突然想起年那一件村民上交的玉器,因为形状类似,质地略同,贾鸿恩认为,它很有可能是和辽宁省出土的玉器一样,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苏秉琦)
贾鸿恩没有耽误时间,他立刻从仓库中取出当年的圆环,连夜坐火车赶到了北京,并且第一时间去拜访了时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的苏秉琦。
摆放在苏秉琦面前的玉器通体碧绿,苍翠欲滴。
高二十六厘米,重大概一千克,整体形状和英文字母C类似。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件玉器虽然饱经波折,但仍然光泽锐利,完整无缺。
C字形的吻部向前伸,又略微向上弯曲,嘴部是紧闭的,并且有十分对称的双鼻孔,双眼则突起呈棱形,还有细小的鬣刻。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苏秉琦一番鉴定,很快得出了结论,这是一件龙形玉器,是一条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的C型玉雕龙,并且,其年代距今已经有五千年以上。
至此,真相终于大白,一件举世闻名的国宝重见天日。
(红山玉龙)
龙,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寄托了希望,力量和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岁月的希冀,往往演化成对龙的刻画和崇拜。
*帝的后裔以龙为标,称为“龙的传人”。
封建帝制时代中的皇帝们,也多用“真龙天子”来神化自己。
可以说,龙文化和中国文明是密不可分的。
而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和故乡,更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吹嘘的话大可不必,因为每一件文物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意义,而红山玉龙的历史意义则是:
它对于研究中国早古时期的原始文化,总结“龙文化”发展过程和顺序,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红山玉龙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古人的审美,先民的技巧,远古时代的技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
多年前,一个质朴的村民,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午后,发现了这件举世无双的国宝。
而如今,红山玉龙被慎重地安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静静地在每一个*昏和午后,诉说着自己传奇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