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特刊(引题)
一名70后眼中的“共和国钢铁工业摇篮”(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刘旭
①
②
③
④
⑤
鞍钢全景。
题记
鞍钢,“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先后援建了全国30多家钢铁企业,向全国各地输送钢铁建设人才12.5万余人。
鞍钢,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制度,“鞍钢宪法”成为全国诸多工业企业学习的典范。
鞍钢,英雄辈出,薪火相传,涌现了“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当代雷锋”郭明义、“时代楷模”李超等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推动企业发展、行业进步、国家前行的坚定和勇毅,已经融入鞍钢人的血脉。
作为一名70后技术工人,李超有着诸多响亮的头衔——“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首席技师”“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他也是目前鞍钢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技术工人,能够获此奖项的技术工人在全国屈指可数。
李超的父母是第一代鞍钢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看着父辈辛勤工作、听着鞍钢的故事、踏着前辈的足迹,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长子”的担当
李超的父亲李继林上世纪50年代就在鞍钢工作,是质量管理处质管员;母亲罗玉梅是房产管理处管道维修工。彼时,鞍钢职工的收入、福利待遇等在整个鞍山市名列前茅,父母都在鞍钢工作是令人羡慕的“双钢”。
李超说,在他五六岁时,父亲经常把他带到工厂,这也是李超非常高兴的事儿,因为能看到令他惊奇的厂内隆隆行驶的火车、火红的钢水;一到中午,父亲会领着他到职工食堂吃饭,不仅有鱼有肉,还能喝免费的汽水。
“在鞍钢当工人真好”,一个梦想在他幼小的心灵萌生。
年,李超从鞍钢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鞍钢冷轧厂钳工二班,当上了一名维修工人。经过厂史教育和安全生产培训,李超对鞍钢有了更多了解。
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宣告解放。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当时,东北局要求鞍钢尽快恢复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而此时的鞍钢,由于战争的破坏,千疮百孔,没有一座高炉能够炼钢。日本顾问曾断言,鞍钢这片厂区只能种高粱了。
然而,鞍钢人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全流程恢复生产,堪称奇迹。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鞍钢先后向全国各地输送钢铁建设人才12.5万余人,先后支援建设了武汉、包头、酒泉、湘潭、北京、马鞍山、本溪、唐山、重庆、攀枝花、齐齐哈尔、抚顺、昆明、水城、柳州、凌源等30多家钢铁企业。鞍钢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鞍钢因此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年2月11日,当时的冶金工业部两位副部长赴鞍山传达中央决定,由鞍山市副市长易晓光、鞍钢副经理陶惕成挂帅支援建设水城钢铁厂。而此时,陶惕成因病正在疗养。
受命之后,陶惕成立即出院,一边安排先遣人员赶往水城做会战前期准备工作,一边组织抽调干部、施工队伍和搬迁设备。在随后召开的有关水钢建设的厅局长会议上,西南局和贵州省委决定成立工地*委和指挥部,由陶惕成任*委书记兼指挥长。
水城钢铁厂起初选址在青杠林。年5月上旬,水城钢铁厂总体规划设计出炉。但相关人员勘察后发现,青杠林的地质属泥质灰岩,滑坡严重,不能建厂。陶惕成将情况上报后,立即着手另找厂址。他与大家一道,翻山越岭。经过广泛勘察,厂址最终选在了大山里的三块田。
截至年10月,参加水钢会战的超过1.8万人,职工们住的是自己动手搭砌的“三棚一垒”,即草棚、席棚、帐篷和干打垒;吃的经常是“上边熟,下边糊,中间还硬”的夹生饭;喝的是溪中、坑中的水。由于水土不服,不少职工出现胀肚、腹泻。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陶惕成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关节疾病,右眼完全失明。但他和大家一样,住在潮湿的帐篷里,在大食堂就餐。家里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特意从鞍山捎来蜂蜜、苹果,陶惕成回信叮嘱:“这里的百姓很穷,职工生活也很苦,这样做影响不好。”冶金工业部拨给会战指挥部的5辆伏尔加轿车,也被他立即退了回去。
水钢1号高炉破土动工仅半年后,陶惕成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年2月24日23时——因突发急性胰腺炎导致出血,他倒在了帐篷里,终年47岁。
陶惕成的故事,也定格在“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的史册中。
制度的先锋
年3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上作出批示,宣告“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企业管理基本照搬苏联,但有些办法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为此,鞍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毛泽东同志的批示,将鞍钢的管理办法总结和概括为5条:坚持*治挂帅、加强*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鞍钢宪法”的精神与原则被收入年9月中央颁布的《工业七十条》中。
“鞍钢宪法”的核心思想是“两参一改三结合”。这种管理方法在鞍钢一直延续。
年1月17日,“李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人员正是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三结合——34个人中,工程技术人员20人,管理干部6人,技师和高级技师8人。
李超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自己所在的冷轧厂装备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这样的工厂工作,仅靠技术工人是不够的。只有实行“三结合”,各方人才各展所长、合作攻关,才能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有所作为。
生产中,因为出现台钢卷“溢出边”现象,导致冷轧板端面不齐,影响外观质量和成材率。年底,“李超劳模创新工作室”对这一工艺难题立项攻关,“三结合”攻关团队进行了明确分工:操作工人对每卷冷轧板型号、规格、“溢出边”情况等,进行跟踪、记录,为解决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操作工人提供的资料及观察了解,从冷轧厂内部控制、设备精度及外部原料板型精度等7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决定新增一个“解决联合机组检查台溢出边装置”。
经过6个多月的联合攻关,台钢卷“溢出边”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年12月,这一项目获得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李超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这么大的一个技术难题,关键是发挥了‘三结合’的优势。”
“三结合”的“李超劳模创新工作室”从建立到年,完成攻关项,获21项专利,形成26项专有技术,创效余万元。
几十年来,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到重大问题由职代会审议决定,从合理化建议活动到全员“网络问企”,从技术表演赛到“百岗千法创效、万人竞技登高”,从技术协作到李晏家、李超等创新工作室,“鞍钢宪法”不断被践行和发扬光大。
榜样的引领
说起鞍钢的先进模范人物,李超如数家珍。他说,鞍钢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优良品德和精神风貌,集中体现在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身上,而这种精神在鞍钢得以传承与发展。
几十年来,鞍钢涌现的众多劳动模范创造了可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着我国产业工人的优秀品格。
比如,“老英雄”孟泰。年2月19日,鞍山解放。解放*送来的粮食使孟泰全家吃上了第一顿饱饭,他因此下定了“跟着共产*走,棒打不回头”的决心。
他走遍荒草丛生的十里厂区,回收各种管件多件,建成了当时著名的“孟泰仓库”。年8月的一天,4号高炉炉皮烧穿,铁水与冷却水相遇产生爆炸。孟泰冲上炉台抢修,避免了一场炉毁人亡的事故。
参与了十几次抢险之后,孟泰被鞍钢人敬佩地称为“老英雄”。作为全国著名劳模,孟泰多次被毛泽东主席接见。
比如,“青年榜样”王崇伦。年4月,鞍钢矿山生产告急,大批凿岩机因缺少备件卡动器,被迫停止作业。鞍钢机械总厂的王崇伦心急如焚,白天晚上琢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一张刨床替代铣床加工拉杆的照片激发了他的灵感。半个月后,他研制出了特殊的万能工具胎。
工友们用他研制的卡具,如期完成了零件加工任务。至年底,王崇伦用这种工具胎在1年时间里完成了4年零一个月又3天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青年榜样”。
还有“当代雷锋”郭明义。多年来,郭明义始终把扶危济困、播撒爱心当成毕生追求,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
年7月,以郭明义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团队——“郭明义爱心团队”正式成立,全国掀起学习郭明义的热潮。如今,全国已有多支分队,志愿者超过万人。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收到爱心团队汇报“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主要成果和心得体会的来信后,写了回信。总书记在信中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应该为全社会学雷锋、树新风作出榜样,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
截至年,鞍钢已有人次获评全国劳模,人次获评省部级劳模,人次获评市级劳模。他们是鞍钢人的骄傲和榜样。
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推动企业发展、行业进步、国家前行的坚定和勇毅,已经融入鞍钢人的血脉。
责任编辑:林琳
图①:上世纪50年代,技术工人王嘉强(右)在机床前,给女工讲解机床操作效能。吴洛夫摄
图②:上世纪50年代,全国劳动模范孟泰在工作现场。
图③:全国劳模、时代楷模李超在工作现场。
图④:年,鞍钢股份热连轧生产线正在轧制高品质汽车钢。
图⑤:鞍钢博物馆一楼大型浮雕。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鞍钢集团提供
责任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