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开行着吉林至山河屯、锦州至叶柏寿等12.5对绿皮“慢火车”,这些“慢火车”以其票价便宜,站站停车,而被沿线村民亲切地称为往返城乡间的铁路“公交车”,很多市民非常喜欢从城市走到乡村,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体验不一样的“慢生活”。
行驶在锦州至叶柏寿间的/6次旅客列车,便是12.5对绿皮“慢火车”的代表。/5次绿皮列车穿行在位于辽宁西北山区的魏塔铁路线,串联起分布在山区的12座“无人车站”。成了居住在铁路沿线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坐着火车赶大集、坐着火车去城里、坐着火车串亲戚已经成为山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次列车是唯一一趟运行在魏塔线上的旅客列车,自年开行至今,已迎来送往沿线的旅客44个年头,单程运行公里,用时9小时28分,途经37个车站和12个乘降所,被山区百姓亲切称为“站站停”的山村小客车。起初就是为了方便铁路职工和战备人员通勤乘车,可随着时光的变迁,慢悠悠的小火车见证了魏塔沿线一个个小乡镇、小村落近半个世纪的兴衰起落与沧桑巨变,火车也由沿途百姓眼中的稀罕物演变成了“招手停”的小火车。
列车经停的40余个乡镇和村屯,基本上都是贫困地区。平均一趟运送旅客人次,最少的时候一天只运送旅客人,最多的一天运送旅客人,平均一天的卖票收入仅为—元,人均售票率仅2.4元/人(年全年车补收入59.8万/全年旅客输送量24.5万人),远远满足不了这条线路的日常维修费用。而列车票价从年开始,一直没有进行过调整,最低的仅为1块钱(儿童票),全程票价仅为26.5元,与公路相比显得性价比超高。
67岁的赵亚琴曾在锦州客运段担任工会主席,对这趟列车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列车刚刚开行那几年,山区百姓就像现在大家第一次坐高铁一样新奇,沿途经常有人等着列车经过,就为了看看火车是什么样子。”
刚刚退休的原列车长王杰亲历了这趟列车的种种变化。“我刚上班的时候,这趟列车是蒸汽机车牵引,车厢是木板座的老式车体,过桥梁、穿山洞,夏天一身汗、冬天身发冷,每趟乘务下来都是灰头土脸。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车体也换了几茬,可我们全心全意服务山区百姓的真情始终未变。列车票价从年至今未进行过调整,非常亲民。”
职工魏景红出生在一个铁路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和哥哥一样成为铁路职工。年,22岁的魏景红终于实现了梦想,来到铁路工作,并成为/6次列车的列车员。“刚走这条线的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可这趟列车途经的辽西北山区依然很贫穷。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大爷从侯杖子站上车后,拿出8毛钱对我说,他只有这些钱了,恳请我让他坐到凌源站再下车。看到老人很为难的样子,我耐心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困难。老人说他的孩子跟同学出去玩,好几天没回家,为了找孩子,他把身上的钱都花光了。我为老人买了一张车票,还把自己带的蛋糕给了他……”魏景红回忆起工作中的点滴,话语中饱含着深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铁路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动车组驰骋在大江南北,拉近了时空距离,方便了群众出行。但沈阳局集团公司为了方便山区群众出行,助力脱贫攻坚,依然责无旁贷地开行绿皮火车,展示了国企的责任和担当。
家住女儿河的张大爷经常乘坐/6次列车出门,他说:“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能到柳树屯的亲戚家,唠唠嗑,中午吃完饭,再坐这趟车回来,非常方便。自从这车开行我就坐,坐了40多年。以前带着儿子坐,现在带着孙子坐。儿子家早就买了汽车,可我就是愿意坐这趟火车!”
(李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