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5年(年),魏武帝曹操在官渡,以弱胜强,击溃袁绍*主力,史称“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曹操在消灭袁绍势力后,袁绍两子袁熙、袁谭逃到乌桓首领蹋顿单于处。曹操北征乌桓,开始了平生最险恶的一战,也是统一北方的最终之战。此战,小说《三国演义》叙述不足百字,史书《资治通鉴》《三国志》也仅各载二百余字,但却在中国战争史,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一代伟人毛泽东所推崇。
01
一位不世出谋士策划的“闪电战”
战略决心
“曹操将击乌桓”之时,战略局势极为复杂。曹操虽有王师,四境却强敌环伺。西北马腾占据雍、凉二州;张鲁坐拥汉中;南方的荆州刘表、江东孙权对中原皆虎视眈眈。内部意见也不统一,“诸将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许昌若失,汉献帝必被掠走,多年谋划也将付诸东流。
谋士郭嘉却认为此战必战、必胜。一是乌桓恃远,必不设防,一击可灭。二是袁氏父子有恩于乌桓,若不北征,“恐青、冀非己之有也”。三是刘表自知才不如刘备,必不重任。“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开始了战争的最后准备。战略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建安十一年(公元年),曹操听从洛阳令董昭的建议,征调大批民夫,开凿平虏渠、泉州渠两条运渠,沟通北上的水运交通。中原的粮食可以直接运达滦河,解决了大*供给的难题。
进*路线
建安十二年(年),曹操亲率大*东征。行至易水,郭嘉提出“闪电战”战略设想。“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队轻装前进。五月到达无终(今天津蓟县)。曹操面临一大困境,道路泥泞,不能负粮前行。
历史上,中原到东北有三条通路,即古北口道、傍海道道、卢龙道。其中,古北口道险狭崎岖,极为不便,史称“诡路”,直到宋辽才渐有人行。
傍海道即为今日京沈线所经蓟辽走廊。该路线可直达乌桓,也因此被重兵把守,且傍海道由于汉末海侵,长时间积水,沼泽连属,“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只有在冬季结冰大地封冻,方能负重前行。曹操在当地隐士田畴的建议、带领下,改行卢龙道。遂引*出庐龙塞(今河北喜峰口),登徐无山(在今河北遵化县),经白檀(今承德双滦区滦河镇),走平冈(宁城甸子乡黑城村),通过鲜卑的领地(此时鲜卑族已在右北平郡),东指柳城(今朝阳市)。
斩首战术
这是中国*史上的一次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曹操除了战略运用得宜,在战术上攻敌将帅,使用了“斩首战术”,这又得益于其用人得当。
曹*与乌桓*在距柳城里处的白狼山(今凌源东南)对峙。此时,袁尚、袁熙与乌桓首领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合兵数万骑。反观曹*,疲师轻装远征,且重兵未至,史书称“左右皆惧”。众将中,只有张辽“气甚奋”,劝曹操对战。“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命其统领全*。曹操登上白狼山(今喀左太阳山),看到敌人阵势不甚整齐,于是。以大将张辽、张合为前锋,纵兵出击。“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斩首战术”给乌桓联*极大震撼。经过一场血战,乌桓大败,尸横遍野。曹*“追奔逐北,至柳城。”此次战役.“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还有一件事体现了曹操对局势与人心的洞察。白狼山战后,袁谭、袁熙两兄弟再次逃至辽东公孙康处。有人劝曹操乘胜追击。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不久,公孙康果将二人头颅送至曹*。有大将问曹操:“公还而康斩尚、熙何也?”曹操回答说“彼素畏尚、熙,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02
一篇“有吞吐宇宙气象”的诗歌檄文
曹操带领*队自柳城还,路过碣石山,见秋风萧瑟,巨浪拍岸,苍茫间隐隐有豪壮、悲凉之感。这与他的心境或有契合。或许他想到此役之后中国北方一统,终于为这乱世带来一丝曙光;或许他在思念“吾之子房”,年仅38岁就在行*途中英年早逝郭嘉,郭奉孝。痛失郭嘉对思贤若渴的曹操极为遗憾与痛苦。郭嘉死后“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在文臣中仅次于荀彧(二千户)。一年以后,曹操遭逢人生中最大的挫折,赤壁兵败。他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面对沧海碣石,52岁的曹操百感交集,在归程作《步出夏门行》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首古诗。其中《观沧海》因展现了曹操抱负远大、自信乐观的品质,最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东临碣石,见沧海之广,日月出入其中。”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日月四句,转就日月星汉,凭空想象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自写也。”
清·沈德潜《古诗源》:“有吞吐宇宙气象。”
诗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03
一代伟人毛泽东与魏武帝跨越千年的对话
两次吟诵《观沧海》
年的4月,毛泽东主席来到秦皇岛。第二天,在北戴河联峰山,毛主席观看了日出。当太阳完全升起时,大家听到毛主席在低声吟诗,就是那首曹操的《观沧海》。
毛主席第二次吟诵这首诗,是在同年夏,一次畅游之后。他在沙滩上漫步,嘴里念念有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毛泽东对身边的陈长江说:“这首诗的作者是曹孟德曹操。”陈长江有些惊讶:“曹操也来过这里?他会写诗?”
毛泽东笑了笑:“他当然来过,上过碣石山。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时任大将*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北征乌桓。大破乌桓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的碣石山,乘兴登临,观看沧海壮丽景色。这个时候,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不过,他写的是一首无题诗,后人取名为‘观沧海’。”
毛泽东连连摆手说:“《三国演义》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治家、*事家,也是一位大诗人……”家书要求李敏、李讷学习《观沧海》
据李敏回忆,当时她和李讷在学校放暑假后,由江青带着提前来到北戴河。几天以后,还没见到说好要来的毛泽东,李敏、李讷遂给爸爸写了封信,催他快来。很快,不仅盼来了爸爸的来信,还有爸爸亲手用毛笔抄写的曹操的《观沧海》。因此,在北戴河这段日子,李敏、李讷就多了一项学习《观沧海》的作业。毛泽东这封信是这样写的:李敏、李讷,我亲爱的女儿:你们的来信都收到了,很喜欢。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我好,勿念。亲你们!
爸爸
年7月23日创作不朽之篇《浪淘沙·北戴河》年7月26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领导和参加起草的第一部治国大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看着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毛泽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面对着秦皇岛地区下的一场大雨和大海汹涌的波涛,他穿越过历史的天空,和曹操开始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创作出了让全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毛主席唯一一首咏海诗词,也是唯一一首以一个城市为吟咏内容的抒情诗。诗的上半阙,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惊涛骇浪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毛泽东一生坚信的斗争哲学。诗的下半阙,则表现了毛泽东对封建帝王的超越意识。整首词则表现了一代伟人扭转乾坤的磅礴气势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使命感。
毛主席喜爱碣石、喜爱北戴河,喜爱秦皇岛。有史学家统计,毛主席共在秦皇岛办公、生活了天。吸引毛主席的除了“北戴河的阳光、大海、空气”等自然环境,自然也包括登临碣石,魏武挥鞭,幸甚至哉的人文情怀。毛主席对魏武帝及《观沧海》的赞誉,细思之下,或为解决当今诸多问题的密码。《浪淘沙·北戴河》与《观沧海》两篇经典之作,已经成为秦皇岛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与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精神坐标和文化之*!
·山海传奇·
了解更多与秦皇岛长城有关的传说故事请走进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吧!在玻璃博物馆的临时展厅里,展出了一百余套秦皇岛长城沿线出土、征集的玉器、青铜器、瓷器,用展品与文字、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向您讲述秦皇岛长城沿线的传奇故事与历史文脉。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9:00至16:00
(15:30停止预约、入馆)
参观